政策背景与核心方向
2025 年 3 月,商务部联合九部门发布《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以 “科技创新驱动 + 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协同” 为核心,加速培育跨境电商与海外仓两大外贸新动能。当前,全国跨境电商主体超 12 万家,海外仓数量突破 2500 个,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过去五年增长超 10 倍,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此次政策聚焦五大方向:经营主体培育、金融支持、物流基建优化、监管服务升级及国际合作深化。其中,合规化运营、产业链协同、数据赋能成为三大关键词。
政策要点与卖家应对策略
1. 经营主体培育:从产业带到全球化品牌
-
产业带赋能:依托 165 个综试区,推动 “跨境电商 + 产业带” 标杆建设。例如,深圳、杭州等综试区已设立产业带选品中心,与 TikTok Shop、亚马逊等平台共建线上专区。
-
品牌化路径:鼓励企业建设独立站、海外品牌运营中心。政策提出,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优先提供 “一企一策” 服务,支持企业通过直播、数字人技术拓展销售渠道。
-
行动建议:
-
产业带企业可申请地方选品中心资源,降低供应链成本;
-
独立站卖家需强化品牌故事与用户互动(如定制化服务),提升复购率;
-
传统外贸企业应建立 “境内选品 + 海外仓履约” 的 OMO 模式。
2. 金融与资金支持:破解融资难题
-
融资渠道:金融机构将探索 “供应链金融 + 数据授信” 模式,例如基于海外仓库存数据提供贷款。
-
结算优化:支持企业将境外营销、物流费用与货款轧差结算,小微卖家可享受外汇手续简化。
-
行动建议:
-
优先选择接入央行跨境支付系统的银行,降低结算成本;
-
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覆盖国内采购风险,尤其适用于高货值品类。
3. 物流基建升级:中欧班列 + 海外仓联动
-
海外仓退税:政策明确编制海外仓退税操作指引,企业可依据业务类型申请增值税、所得税减免。
-
物流创新:推动 “中欧班列 + 跨境电商” 模式,降低欧洲市场物流成本。例如,菜鸟在德国布局智能仓,实现大件家具 72 小时送达。
-
行动建议:
-
欧洲市场卖家优先选择波兰、德国等中欧班列枢纽节点的海外仓;
-
中大件商品需与物流商签订 “尾程配送保价协议”,降低破损赔付风险。
4. 监管与数据合规:效率与安全平衡
-
通关便利:试点 “拼箱先查验后装运” 模式,缩短通关时间;扩大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试点。
-
数据流动:允许跨境电商、支付等场景数据有序跨境流动,但需符合欧盟 GDPR 等法规。
-
行动建议:
-
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物流、支付数据溯源,应对欧盟绿色壁垒;
-
提前注册 EPR(生产者责任延伸)认证,避免德、法市场合规风险。
未来趋势与长期布局
-
区域化市场深耕:政策鼓励企业入驻 “丝路电商” 合作区及境外经贸合作区,例如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
-
标准与规则主导权:中国将深度参与国际电商规则制定(如 CPTPP、DEPA),卖家需关注 “碳标签”“电子交易单证” 等新规。
-
技术驱动降本:AI 选品、智能客服、动态定价工具将成为中小卖家突围关键。
总结:跨境电商企业需抓住政策红利期,重点布局合规体系、品牌化及物流基建,同时借助数据与技术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。